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作者: 廖允勇  日期:2005-10-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西部地区 绿色农业 
描述: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绿色农业之路”,而绿色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因此,西部绿色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论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绿色食品发展现状,认为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空间和国内西部地区绿色食品的空缺结构为西部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为西部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 论文认为目前发展西部绿色农业的战略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业资源,注重环境和后续资源的合理培育,采取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的方针,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尽快形成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之路。 其发展目标包括: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绿色技术开发、引进、转化、示范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由核心区、开发区、辐射区三个层次组成的绿色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培育与支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实力的绿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西部绿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和专利,以及具有西部特色的名牌产品,占据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西部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要确定在:(1)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营养、健康的肉食品、奶制品为中心的包括饲料生产、畜牧养殖、产品加工等一系列环节的绿色养殖产业;(2)以生产无污染、安全、营养的农作物食品为主的绿色种植产业;(3)把农业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绿色旅游农业。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以下绿色农业的产业技术:(1)常规式可持续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技术;(3)节肥节药低耗高效农业技术;(4)耕地保护与中低产田改良技术:(5)资源多级循环与再生利用技术;(6)绿色农业生物工程技术;(7)温室技术和工厂化种养技术;(8)精准农业技术;(9)农产品加工保鲜与储存技术;(10)资源投入替代技术。
“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
作者: 方伟  日期:2005-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户 激励机制 特色农业 一线两带 
描述: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将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区域相对优势在经济中的表现,就是相对成本较低,在市场机制有效发挥情况下,成本优势必然会使各个地区发展农业时用自身资源优势来参与竞争,从宏观格局上体现出特色农业发展状态。陕西“一线两带”地区,一方面在农业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却长期处于传统农业发展状态,未能体现出自身优势,表现为经济效益较高的果业和牧业得不到发展,而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却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农业资源无法转到效益高的产业。“一线两带”地区,农户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户一方面渴望增加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又不愿意选择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原因在于农户参与市场的动力受到自身决策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传统农业的效用超过了发展特色农业的效用。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内生一种竞争激励,使得农户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市场参与程度低造成竞争激励机制无法使资源使用效率达到最优,因此,必需建立外在促进“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才能打破农户资源利用的低效均衡,使农户走上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目前“一线两带”地区农户未将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最优决策的原因,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一线两带”地区农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的分析,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激励目标,建立了对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导言。作为提出问题的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二章,“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及激励目标确立。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了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以及激励机制建立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章,“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激励机制建立的动因。本章分析了农户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决策的差别,得出“一线两带”地区特色农业激励机制建立的动因在于市场激励的失败。 第四章,“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激励因素分析。本章以农户的微观决策为基础,从农户本身参与分工的机制和农业风险,提出了激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激励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与发展特色农业的相关性。 第五章, “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激励政策设计。本章以前面激励因素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套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第六章,结束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马静  日期:2005-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一线两带” 发展模式 特色农业 
描述: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是指在充分分析资源、经济、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色农业发展建设和运营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先进经验进行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它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代表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经验,能在同类型条件下推广。研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使经济发展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本文以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分工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为研究主线,着重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规律,寻求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本文分五个章节,分别对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文在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动态作以论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对特色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的概念作了界定,依据三次产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型、市场主导型和加工工业带动型三种模式;然后介绍了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在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体现进行了评价;最后构建了特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是对“一线两带”区域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条件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作了详细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定量分析了该区农业发展的特征,并指出了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利用前文中构建的特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一线两带”区域主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当前的发展模式,并对今后的发展模式做出了选择。在最后一章探讨了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对策。
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观念的反思
作者: 杜瑾  日期:2005-05-0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观念 三农问题 反思 
描述: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沉重话题,这不仅因为三农触目惊心的现实,还因为它是中国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相互纠结的结果和体现因而成了久拖不决的世纪难题。然而三农大国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三农是一个我们永远绕不开而必须着手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正因此,三农问题也是目前众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此,关心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献计献策,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最高决策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三农利益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免税免粮这一新举措,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历史性突破和良好的开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农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或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才刚刚走出了第一步,还有异常艰巨的认识和实践任务,对其失误教训进行反思总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不揣冒昧,怀着对三农问题的执着关切,主要就三农热点缘由、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及出路等方面人们对其所持的观念进行反思。 第一部分:三农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缘由。任何问题成为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大影响。三农问题也是如此,其成为热点的缘由就是三农在中国社会中的基础战略地位和目前问题之严重已危机到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大业的继续推进这一严峻的现实。 首先,三农触目惊心的现实是我们难以回避的话题。具体可概括为:农民是当今中国最大、最弱的弱势群体,表现为政治上无任何参政议政、主张自己权力的有效渠道,只能做俯首听命的沉默羔羊。经济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简陋贫乏和艰苦恶劣使其生存时常受到威胁。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低劣;农业是最大最弱的产业,其从业人员最多,其分布范围最广,遍布城市以外的广大乡村。但其生产经营方式的极端落后和脆弱不堪又决定了它是最弱的产业,无力防范自然灾害的侵害;农村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其闭塞落后,凋敝不堪,与城市形成极鲜明的反差。 其次,三农大国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三农是我们永远绕不开话题。其一,三农之于中国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根和魂,它承载了中国荣辱兴衰的全部历史。我们的先祖都是从事农牧渔猎的广义上的农民,中国五千年历史,其中四千年是雄踞天下首位的农耕文明,它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主脉基调,成了人类史 6 上农耕文明存续时间最长、发展形态最完备、成就最辉煌的典范和奇迹。没有 三农,中国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内容和特定内涵。其二,三农又是中国现在未来 命运的决定因素。三农的贫困导致了目前整个经济的低迷和社会全面发展步伐 的迟缓。中国的现代化若撇开三农就成了不可想象的空话、假话和大话。 第二部分:三农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三农的日益贫困 和不断被边缘化问题。其根源就是城乡不平等的二元制的沿袭和强化这一现实 制度原因及其背后一系列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制度原因:建国初城乡分制, 核心是在投资分配税负等方面国家优扶城市牺牲乡村,为三农贫困埋下了种子; 改革开放后沿袭此制,并以部门行业严重分配不公的形式加以强化,加剧城乡 分化、三农的贫困。认识根源:对工业化、城市化而后现代化道路的迷信盲从; 对市场经济的曲解误用。 第三部分:三农问题的出路:观念和制度的变革。 首先是观念认识的突破更新:澄清认识误区,确立新的理念。澄清的误区 之一是,要正确认识三农的目标和任务是现代化,而不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涵 义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存状况的根本好转使人更多地能展现和体悟到生命的 自由快乐,更多摆脱生存层次的异化。所以,现代化与地域、身份和职业没有 必然的联系。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是改变其恶劣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户 籍身份职业的改变和聚居地的变迁,不是靠扩大城市规模和兴建新兴城市的这 种造城运动来解决三农问题。要澄清的误区之二是,竞争并非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根本动力,相反,友好协作才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和根本目标。尤其是目 前在竞争与生存紧密相连的情况下,竞争的代价是人的残酷冷漠的动物本性的 张扬,社会关爱本质的泯灭。误区之三是,市场经济并不是政府角色的退出和 无所作为的“超脱”,相反是其角色职责的强化。即维护平等竞争的正常秩序, 更要担当其扶弱济贫的社会救助职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道义良知和公平。三 农问题解决离不开新的理念的确立,其一是确立人本思想,在中国就体现为民 本思想。只有三农的现代化,才是国强邦固的根本。只有从人本思想出发,而 不是只从稳定国家政局的角度出发,才可能积极主动铲除现存的一切不平等制 度,走出“代价论”、先富后富论等偏论谬说的束缚,才可能走出从就业角度寻 求三农出路的迷途,而着眼于三农生存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其二是确立一种新 的文明的政治理念。政治不是过去那种天天抓的阶级斗争概念,但也不是现在
西部大开发中的杨凌农业高新的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方向研究
作者: 张燕  日期:2001-09-01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方向 农业 西部大开发 示范区 杨凌 
描述:
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贾文雄  日期:2001-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发展潜力 生态环境 可持续农业 定西地区 
描述:可持续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它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 环,而且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 展有助于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归纳了可持 续农业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及内涵、基本特征,并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 展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可持续农业理论为指导,对定西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发展 现状进行了公正、合理地评价,并深入分析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出制约 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化肥、农药污染日益蔓延; ③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失衡;④自然灾害频繁;⑤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⑥区域经济结构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⑦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低下;⑧农业资金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⑨城镇与市场体系不健全。随后,本文又对定西地区农业发 展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全区农业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主要表现在:①作物产量 提高还有很大空间;②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③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④畜牧业 发展条件较好;⑤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良好;⑥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生 态环境建设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最后,本 文提出了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以及农业发展的方向,并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和潜力,提出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 1 2 3 ... 17 18
Rss订阅